直播带货 南京小伙种植多肉玩出新花样
直播带货 南京小伙种植多肉玩出新花样
直播带货 南京小伙种植多肉玩出新花样,新买的多肉,长高的多肉,多肉盆栽,
以手机、电脑为农具,以多肉产品为农资,1996年出生的南京小伙陈立乾对自己的定位是新农民。大学毕业后,他帮助父母打理多肉生意,打造电商平台,疫情发生后,他亲自上阵当主播,开始直播带货。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陈立乾便帮父亲的多肉生意注册了网店,但因为学业原因,网店并未营业。2018年,陈立乾大学毕业后并未像同学们一样,去设计公司当个设计师,他选择了帮助父母运营电商平台。
一个门外汉要想做电商并不容易,陈立乾与小伙伴商量对策,刚开始用促销的方式推出套餐产品,试图打开网店销路。这样做陈立乾有他的考虑,父母经营多肉生意已经十几年,基地有近300亩2000多个品种的多肉,很多还是已经淘汰的过时品种,通过低价在网店销售,一来可以打开销路为网店涨粉,二来可以清“库存”。因为他们推出的套餐价格“诱人”,多肉上架后单量蹭蹭蹭往上长,2000单、4000单、6000单……听着网店后台不断发出成交的提示音,陈立乾睡不着觉了,他用手机点进了多肉贴吧,发现到处都是自己店铺的消息,有人发帖说:“这个老板疯了!”一觉醒来,陈立乾发现网店有20000多单的销量。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货发出去?招临时工,家里亲戚朋友一起上阵……后台的销售数据还在增长,无奈之下他将所有货物下架,此时后台的单量已经超过了5万单,最终经过1个星期才将所有的订单处理完。这次“爆单”事件让陈立乾感受到了线上销售的力量。
2020年疫情发生后,网店的生意受到了影响,陈立乾决定试试电商直播,于是他在多肉基地架起手机开始了他的“直播带货”。陈立乾告诉记者,直播卖货与传统网店卖货相比有很大优势,对于商家来说,省去了平常选苗、拍照、修图、整理文案、上架的所有步骤。而对于买家来说,可以跟着主播逛园子,基地里的多肉都可以看到,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下单的产品,避免“买家秀与卖家秀”的情况出现。白天的时候,由主播进行直播卖货,晚上陈立乾自己上直播,一般播到10点钟左右。“这么早就下播了啊,再播会,给我们再挑挑吧!”陈立乾说,反正自己是老板嘛,到10点多的时候太困了,就不卖了,一天直播下来,有2万多的观看量,5百多单成交,成交额也有两万多元。而在直播卖货前,陈立乾的网店每天仅有100单左右的成交量,成交金额两三千元。
采访当天,陈立乾带记者参观了基地,在一畦多肉地前停下脚步,他告诉记者,面前的多肉叫玉扇,每年只长4片叶子,因为生长缓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被玩家所喜爱,园子里的两株镇园之宝都生长了20几年,每株至少价值10万元。
此前,他的父亲就与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打造了残疾人就业基地,每年残联推荐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到多肉基地就业。“最多的时候有20多位残疾人在我们这边工作,他们负责给多肉浇水、脱盆、脱土等方面的工作。”陈立乾说,考虑到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会安排他们在春秋季上班,这样天气不冷也不热。2018年,陈立乾与父亲在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新墙村,以低收入农户认养的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基地免费向当地低收入农户提供了30万盆芦荟种苗,农户负责日常打理,成熟后,半年期芦荟基地以每盆1元的价格回收,1年期芦荟基地以2元每盆的价格回收。
2019年,他们又在六合区建立了扶贫基地,采用的是集中养殖模式,同样是基地免费提供芦荟种苗,由低收入农户进行日常打理,成熟后再由基地统一回收销售。本来今年年初是六合扶贫基地芦荟的成熟期,正巧赶上了疫情,陈立乾也很着急,他说就算芦荟全部滞销,也不会少了农户的钱。疫情以来,基地与南京邮政、当地多个单位、部门合作,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芦荟。在陈立乾的直播间里,有网友听说是扶贫产品后,一个人就买了50盆芦荟。“目前我们已经向六合区低收入农户打款18万元,预计到项目结束,大概有100户的低收入家庭,每年每户可以增收6000元。”陈立乾说,做企业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是最好的。
“在大家的印象里,农民就是埋头苦干,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放在以前,别人说我是农民,我肯定是不开心的。”陈立乾说,现在不一样了,自己是新农民,手机电脑就是农具,多肉产品就是农资,当一个新式农民同样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记者 田宇宙 苗东旭 实习生 陆婕)
以手机、电脑为农具,以多肉产品为农资,1996年出生的南京小伙陈立乾对自己的定位是新农民。大学毕业后,他帮助父母打理多肉生意,打造电商平台,疫情发生后,他亲自上阵当主播,开始直播带货。还在上大学的时候,陈立乾便帮父亲的多肉生意注册了网店,但因为学业原因,网店并未营业。2018年,陈立乾大学毕业后并未像同学们一样,去设计公司当个设计师,他选择了帮助父母运营电商平台。
一个门外汉要想做电商并不容易,陈立乾与小伙伴商量对策,刚开始用促销的方式推出套餐产品,试图打开网店销路。这样做陈立乾有他的考虑,父母经营多肉生意已经十几年,基地有近300亩2000多个品种的多肉,很多还是已经淘汰的过时品种,通过低价在网店销售,一来可以打开销路为网店涨粉,二来可以清“库存”。因为他们推出的套餐价格“诱人”,多肉上架后单量蹭蹭蹭往上长,2000单、4000单、6000单……听着网店后台不断发出成交的提示音,陈立乾睡不着觉了,他用手机点进了多肉贴吧,发现到处都是自己店铺的消息,有人发帖说:“这个老板疯了!”一觉醒来,陈立乾发现网店有20000多单的销量。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货发出去?招临时工,家里亲戚朋友一起上阵……后台的销售数据还在增长,无奈之下他将所有货物下架,此时后台的单量已经超过了5万单,最终经过1个星期才将所有的订单处理完。这次“爆单”事件让陈立乾感受到了线上销售的力量。
2020年疫情发生后,网店的生意受到了影响,陈立乾决定试试电商直播,于是他在多肉基地架起手机开始了他的“直播带货”。陈立乾告诉记者,直播卖货与传统网店卖货相比有很大优势,对于商家来说,省去了平常选苗、拍照、修图、整理文案、上架的所有步骤。而对于买家来说,可以跟着主播逛园子,基地里的多肉都可以看到,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下单的产品,避免“买家秀与卖家秀”的情况出现。白天的时候,由主播进行直播卖货,晚上陈立乾自己上直播,一般播到10点钟左右。“这么早就下播了啊,再播会,给我们再挑挑吧!”陈立乾说,反正自己是老板嘛,到10点多的时候太困了,就不卖了,一天直播下来,有2万多的观看量,5百多单成交,成交额也有两万多元。而在直播卖货前,陈立乾的网店每天仅有100单左右的成交量,成交金额两三千元。
采访当天,陈立乾带记者参观了基地,在一畦多肉地前停下脚步,他告诉记者,面前的多肉叫玉扇,每年只长4片叶子,因为生长缓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被玩家所喜爱,园子里的两株镇园之宝都生长了20几年,每株至少价值10万元。
此前,他的父亲就与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打造了残疾人就业基地,每年残联推荐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到多肉基地就业。“最多的时候有20多位残疾人在我们这边工作,他们负责给多肉浇水、脱盆、脱土等方面的工作。”陈立乾说,考虑到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会安排他们在春秋季上班,这样天气不冷也不热。2018年,陈立乾与父亲在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新墙村,以低收入农户认养的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基地免费向当地低收入农户提供了30万盆芦荟种苗,农户负责日常打理,成熟后,半年期芦荟基地以每盆1元的价格回收,1年期芦荟基地以2元每盆的价格回收。
2019年,他们又在六合区建立了扶贫基地,采用的是集中养殖模式,同样是基地免费提供芦荟种苗,由低收入农户进行日常打理,成熟后再由基地统一回收销售。本来今年年初是六合扶贫基地芦荟的成熟期,正巧赶上了疫情,陈立乾也很着急,他说就算芦荟全部滞销,也不会少了农户的钱。疫情以来,基地与南京邮政、当地多个单位、部门合作,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芦荟。在陈立乾的直播间里,有网友听说是扶贫产品后,一个人就买了50盆芦荟。“目前我们已经向六合区低收入农户打款18万元,预计到项目结束,大概有100户的低收入家庭,每年每户可以增收6000元。”陈立乾说,做企业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是最好的。
“在大家的印象里,农民就是埋头苦干,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放在以前,别人说我是农民,我肯定是不开心的。”陈立乾说,现在不一样了,自己是新农民,手机电脑就是农具,多肉产品就是农资,当一个新式农民同样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记者 田宇宙 苗东旭 实习生 陆婕)
相关文章
- 二次元美臀卖肉美图欣赏 臀控最爱准备好纸巾
- 多肉降价清仓季 肉粉入手需克制
- 最火的多肉Top10你家多肉有没有上榜?
- 花香院落 为春日增添绿意
- 美国新饮食指南建议减糖多肉 网络引热议
- 多肉蓝石莲怎么养?这5招学会了种出莲花仙子眼睛都要怀孕了
- 多肉植物劳伦斯好养又漂亮易群生红彤彤值得拥有!
- 新手养多肉鹿角海棠教你几个小技巧学会了长成漂亮小老桩
- 晋宁“多肉植物”种在大地的新希望
- 多肉植物未经检疫、以次充好频现花市黑马能跑多远
- 多肉徒长别担心?3招教你轻松解决新芽长满盆养成小老桩
- 这种多肉植物在国外就是路边的野草野树到了国内身价翻了几十倍
- 合肥老牌的花鸟市场被誉最漂亮的街深受女孩的喜爱
- 世界十大最贵多肉原始剑斯诺娃最贵(600万元)
- 开春养多肉必备“8件套”有这些就够了多肉养得更顺心
- 小男孩多年精心培育多肉植物被盗后民警追回孩子写日记点赞:比柯南还厉害
- 马思纯多肉身材惹人爱穿白色西装裙小脸圆圆好讨喜
- 集上有野兔、肉兔、还有一稀罕品种只因长的好看就多卖15元
- 韩国172cm的美女试睡员 是不是男人爱的多肉身材?
- 国建培训:碳循环、绿色建筑为什么被定为“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