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肉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多肉百科

多肉百科

绿美文山 广南下寨村:酒坛变花坛人人共建绿美家园

中国多肉网2022-10-06多肉百科多肉洗根后
桃桃多肉寄北,多肉洗根后,爱星多肉,绿美文山广南下寨村:酒坛变花坛人人共建绿美家园,桃桃多肉寄北,多肉洗根后,爱星多肉,漫步在广南县篆角乡下寨村,放眼望去,满目皆绿,悠然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细细嗅之,那是泥土的芬芳

绿美文山 广南下寨村:酒坛变花坛人人共建绿美家园

绿美文山 广南下寨村:酒坛变花坛人人共建绿美家园,

  桃桃多肉寄北,多肉洗根后,爱星多肉,

  漫步在广南县篆角乡下寨村,放眼望去,满目皆绿,悠然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细细嗅之,那是泥土的芬芳和花草树木的清新。这是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也是下寨村绿美乡村建设的成果。

  下寨村共有118户516人,居住着壮、汉、苗、彝4种民族,其中壮族占74%。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下寨村也不例外,笼么河沿村而过。壮族世代承传着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任何人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因此保存了大量水源林,下寨村周围就有百年榔树200余棵,森林覆盖率达85%。“我们壮族有很多节日,比如说‘三月三’‘六月六’等,每逢过节我们都要到森林里进行祭祀,让子孙后代延续护林的传统。”64岁的王正方老人告诉记者,在壮族的观念里,有山就要栽树,有树就能蓄水,有水就能养育人,因此村里的人都非常支持绿美乡村建设。

  自绿美乡村建设以来,曾经开酒坊的王正方与村民一起投入到建设中,得知村里缺栽花的器皿,他抱着酒坛就来到建设现场,把酒坛捐给村子种绿植。“村口‘多肉墙’上最顶端那个酒坛就是我的,以前装酒,现在装多肉。”王正方说。

  村口,百年榔树下,一堵“多肉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种多肉的器皿很有特色,石磨、酒坛、瓦罐……每一个器皿,都有一个故事。“推门见绿绿如茵,满地花香香四溢”是下寨村“废旧物品”巧改造所带来的成效。而随着探访脚步的深入,人们更能真切感受到这个村庄的“别样创意”靓村貌。屋子墙壁绘上了党建文化、壮家十二节气、3D动物等,房前屋后的公共区域围上篱笆尽显田园风光……以往被人与时光所淡忘的地方成了刷爆朋友圈的旖旎一角。

  一墙便是一阵地,文明乡风潜移默化地传递到村里每一个角落。“对一些村庄破损的墙体,我们因地制宜地改拆为建、修破为新,清洁粉刷后布置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书画作品,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发动有书画功底的教师、大学生等志愿者参与创作,让‘文化墙’具有本地壮族特色。”下寨村党委书记王富恩说,“文化墙”上的图画,紧贴农民喜好,并配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更让这个村庄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原先村里的一些空地上堆放着农具和杂物,东倒西歪的,不整齐也不好看,现在村子美了,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大家都自发地参与到扮靓家园的行动中来。”王富恩笑着说,大家不仅将自己的家园打造成了“小花园”,以“小家美”助力“大家美”,而且主动请缨,承包照料家门前村道上的花卉。“我们把维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并制定了征信达标卡制度、红黑榜制度,对每家每户进行考核,全年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进先、兑现奖品、幸福超市、享受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定期开展测评检查,发挥党员作用,实现人居环境大提升。”

漫步在广南县篆角乡下寨村,放眼望去,满目皆绿,悠然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细细嗅之,那是泥土的芬芳和花草树木的清新。这是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也是下寨村绿美乡村建设的成果。

  下寨村共有118户516人,居住着壮、汉、苗、彝4种民族,其中壮族占74%。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下寨村也不例外,笼么河沿村而过。壮族世代承传着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任何人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因此保存了大量水源林,下寨村周围就有百年榔树200余棵,森林覆盖率达85%。“我们壮族有很多节日,比如说‘三月三’‘六月六’等,每逢过节我们都要到森林里进行祭祀,让子孙后代延续护林的传统。”64岁的王正方老人告诉记者,在壮族的观念里,有山就要栽树,有树就能蓄水,有水就能养育人,因此村里的人都非常支持绿美乡村建设。

  自绿美乡村建设以来,曾经开酒坊的王正方与村民一起投入到建设中,得知村里缺栽花的器皿,他抱着酒坛就来到建设现场,把酒坛捐给村子种绿植。“村口‘多肉墙’上最顶端那个酒坛就是我的,以前装酒,现在装多肉。”王正方说。

  村口,百年榔树下,一堵“多肉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种多肉的器皿很有特色,石磨、酒坛、瓦罐……每一个器皿,都有一个故事。“推门见绿绿如茵,满地花香香四溢”是下寨村“废旧物品”巧改造所带来的成效。而随着探访脚步的深入,人们更能真切感受到这个村庄的“别样创意”靓村貌。屋子墙壁绘上了党建文化、壮家十二节气、3D动物等,房前屋后的公共区域围上篱笆尽显田园风光……以往被人与时光所淡忘的地方成了刷爆朋友圈的旖旎一角。

  一墙便是一阵地,文明乡风潜移默化地传递到村里每一个角落。“对一些村庄破损的墙体,我们因地制宜地改拆为建、修破为新,清洁粉刷后布置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书画作品,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发动有书画功底的教师、大学生等志愿者参与创作,让‘文化墙’具有本地壮族特色。”下寨村党委书记王富恩说,“文化墙”上的图画,紧贴农民喜好,并配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更让这个村庄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原先村里的一些空地上堆放着农具和杂物,东倒西歪的,不整齐也不好看,现在村子美了,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大家都自发地参与到扮靓家园的行动中来。”王富恩笑着说,大家不仅将自己的家园打造成了“小花园”,以“小家美”助力“大家美”,而且主动请缨,承包照料家门前村道上的花卉。“我们把维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并制定了征信达标卡制度、红黑榜制度,对每家每户进行考核,全年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进先、兑现奖品、幸福超市、享受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定期开展测评检查,发挥党员作用,实现人居环境大提升。”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