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2022届研究生毕业作品辑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2022届研究生毕业作品辑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2022届研究生毕业作品辑,多肉插叶怎么种,般若多肉,多肉肥圆2019年攻读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宁副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入选“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第三期
2021年《躯干研究》入选“水彩与新时代·中国水彩泰山学术论坛暨中国水彩名家邀请展”
2021年《躯干研究》入选“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
//组画由六个部分构成,集中了我研一至今的部分作品,组合的形式更能集中展现我三年以来的学习成果。所绘之物均来自久经时光打磨的工业翻模后的石膏物品,经由个人独特视角的观察与拍摄,发现它们别样的形式美感,努?地发掘并呈现出这千疮百孔背后由时光与?然带来的?蕴,万千思绪凝固于此刻,变成?道?景。
《无声之战》入选“与艺战疫——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作品展”,作品被莞城美术馆收藏
综合版画《序曲》入选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序曲1.1.3》获广东省首届青年水彩画作品展银奖
《序曲1.2.2》参加广美水彩教育四十年(1981-2021)展,获鲁本斯冬季奖学金三等奖
//未至之境是不设限的未来,是全新的还未抵达的时空,是某一非晰的瞬间,某个不完整的片段,抑或是某些可循的痕迹,遗留的声响与些许触动。
2019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凯副教授
2020年至2021参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培训项目,攻读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美术实践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20年综合材料作品《忆 红墙》获“画说刺桐”——泉州美术作品展佳作奖
//在《谁是游戏者》中,表达人们在信息时代下被各类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画面中展现着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屏幕”(地铁窗口、会议屏幕……),在“屏幕”里,呈现的是木偶戏剧的缩影。木偶戏剧一方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美好,另一方面提线木偶又展现出一种“控制”的意味。在画面中我呈现出一组对比:当代社会下,传统文化年轻观众逐渐减少,痴迷于各种信息咨询的当代年轻人却逐渐增多。在这种对比下突出的是人们在不经意间陷入信息的漩涡,而自我与外界的平衡仿佛像一场游戏。
//《共生·共存》这组画表达了疫情之下我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开始有耐心透过窗看外面的风景,我开始思考,在过往树木是否也像我们观察着它们一样,观察着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好像互相置换了。
2022年《穆语》入选“在水一方·第12届女水彩画家小幅水彩展”2021年《逐梦》入选“鲁本斯奖学金(冬季)”,获一等奖
2021年《穆语》入选“2021潮汕水彩年展”,获优秀奖2021年《岁暮》入选“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彩画双年展”,获银奖
2021年《曙光》入选“在水之湄·2021国际女艺术家邀请展暨在水一方·第11届女水彩画家作品展”
2021年《流光的记忆》入选“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
2020年《箱邻》入选“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作品展暨第五届广东省高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获三等奖
2020年 《涌》入选“第九届广东省水彩粉画展”,并获优秀奖,作品由莞城美术馆收藏
2020年 《战“疫”者》入编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向光而行——战“疫”的色彩》画册
2020年 《战“疫”者》入选“与艺战疫——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作品展”,并由莞城美术馆收藏
2020年 《特殊时期》入选“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新锐水性材料作品网络大赛”
2020年 《战“疫”者》入选“辉柏嘉——手绘战“疫”,武汉加油”,三等奖
2018年 入选“常态·片段——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素描基础教学汇报展”
2017年 《奋进》入选“第六届广东大中专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
//如题目《逐梦》一样,该创作表达的是艺术家追逐艺术梦想与展望。从画家最身边的事物——颜料为切入点,作为本系列表现的主题物。这些看似饱经风霜的颜料被画者捏造出不同的造型,它如同见证者映射着作者的逐梦之路。纸飞机则是对希望的寄托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在创作《逐梦》系列的起初,素材主体就经过了笔者主观的构思与摆放设计,或形成序列又或几何组合等等。个人认为现在创作不再是对物体的单纯写实描摹,而应该是有画面感的思考,是作者对艺术表达的新见解。注重画面的颜色构成,在颜色上“求同存异”在整体中有对比,即让画面和谐也能有意识对比衬托主体,让画面赋有“点睛”之处。
2019年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同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凯副教授
2021年 作品《虹》、《阳光明媚的下午》分别荣获“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作品展暨第五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双年展”学生组二、三等奖
2021年 作品《老楼时光》荣获第十五届广东大学生校园文体艺术季之第十届 广东大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
2021年 作品《城市掠影》荣获广州美术学院学院2021鲁本斯夏季二等奖学金
2022年 作品《城市掠影》入选“喜迎党的二十大”光辉历程——广州美术大展
//毕业创作主要围绕日常的城市街巷展开,通过主观归纳与取舍,对其进行发掘,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熟悉的城市环境。在这密集的、规划整齐的城市街道里,对城市和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城市中的标志给予的提示与警醒的思考,探究诺大的城市森林中隐藏的秩序。我保留了城市中的标志符号,删除了其中繁杂的颜色,以简洁黑白灰的色彩为整体,用冷灰色调来表达城市建筑本身的水泥质感,把醒目的路标和招牌用暖红色、黄色强调出来,互相形成对比。同时突出城市中的“符号”标志,把注意力强调在这些信息当中,这些暖色在画面中形成了节奏韵律,在重色的色调里形成了跳跃的视觉感受。引导观众用另一种视觉角度来审视人类社会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创作《城市掠影》系列时,正值疫情反复的时期,我用多种角度观察城市景观,想表达静谧的城市气氛,减少了流动的行人,减弱动感,甚至尝试直接删减行人元素,在空荡的城市间,安静矗立的标识形成了某种提醒。在这些在热闹的街市中,思考那些曾不起眼的、习以为常的符号,在疫情之下给我们的另一种信息符号。
2021年 作品《褶皱》入选第七届“学院派奖”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获三等奖
2021年 作品《秩序》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
2022年 作品《纪念物》入选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光辉历程 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2021广州美术大展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的实质在于观察。本人的毕业创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当下并不被人们留意,我认为这些事物都非常有意义且值得被记录下来。
2021年 《对话》入选“光辉历程 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2021广州美术大展”
2021年 《旮旮旯旯》入选“520我爱荔”第二届大唐荔乡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21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岛》入选“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作品展暨第五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获三等奖
2020年 《莫忘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入选“桑梓新风,艺筑未来——广州美术学院2020“情暖冬日”师生主题作品展”
2018年 《全身人像写生》入选“常态?片段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优秀作品联展”
2017年 《请给我一支兰州》入选“志才寰球艺术中心水里画外优秀作品联展”并被收藏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处于工业社会中的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然关系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以及近些年手机短视频等行业的兴起,让我们的生活习惯始终处于快节奏的 “即时满足〞之中。回忆起儿时,那些通过早起、熬夜、努力学刁的时光,在等待中展示自我追求长远价值的 “延时满足〞似乎渐行渐远。
我的创作题目取名为 《暮去朝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描绘能让大家的视线回归那些昔日的旧时光,它不仅仅是自我成长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还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于个人内心情感角落的审视。本人一直坚持具象写实的道路,并运用干湿结合的技法描绘了日常生活中被人遗忘的建筑角落,对于画面情境氛围上的思考,将画面刷了一层淡淡的黄色调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通过对画面整体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与思考衡量,试图让画面更加丰富耐看。
1994年生于广东中山,202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
2020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广东广州
2020年“情暖冬日师生主题作品展”二等奖,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东广州
202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水彩粉画线上展”,陕西当代水彩粉画研究院,陕西西安
2020年“青蓝之梦·广州美院师生雕塑/水彩画邀请展”,青岛市雕塑馆,山东青岛
//硕士毕业创作是对自己八年学习水彩的一次总结与尝试。画面采用篇幅较大的尺寸构图;重构的形式语言,打破绘画中时间和空间的叙事逻辑;从未接触过的题材,灵感来自于本人的想象与生活;用大胆的色彩表达情感,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追求心理表达上的客观与真实。在色彩斑斓的狂欢式图景下,创造画面中可视的 精神世界,给予观者不同的感观以及无限的想象。
2019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水彩专业,同年考上水彩画研究生,师从龙虎教授
2020年1月,作品《阴阳》入选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广州美术大展
2020年3月,作品《阴阳》于入选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静观其变——静物创作展(第五季);
2020年5月,作品《阳光之下》入选造镜线月,作品《氤氲》于入选第十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获得优秀奖
学画多年,当画无定法的认知受到色彩少即是“雅”,色彩多的画面容易显得“俗气”的言论侵袭的时候,我的杠精思维开始了反抗,事实证明,偏见既正见,正见既偏见,他说的没错。但是我更喜欢色彩艳丽的作品,它们不能够让我变得富贵,我只希望它们能更加有趣,能够愉悦自己。我运用三张画叙述自己的绘画心路历程,一是写生人物时的状态——绘画他人时,自我会变得模糊;二是木偶的手、眼睛和一些具象的物体——它们绽放着美丽,同时也被束缚着;三是多肉的解析,寓意着认知和思维的重构。
2021年11月,作品《枯·混迹》入选并荣获“油彩岭南——2021广州油画学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2021年8月,作品《枯·混迹》入选第七届“学院派奖”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
2021年3月,作品《人体》入选第十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评为优秀作品
2020年11月,作品《向》入选广州市“山川无恙2020年广州油画展。”
2019年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同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凯煌教授
2019年 作品《鹤·鸣》入选“锵锵行”第四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水彩作品展
碎片的重组是斑驳的记忆,定格的画面存蓄着过去的模样。此次创作的作品想向大家诉说时间的流逝拉长了彼此的距离,短暂的“陪伴”是最温情的方式。缘分让我们相遇共同成长,无数种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犹如一张揉皱的纸,即使有争吵与碰撞,但都是同属一个共同体永不会分离,“空白的纸张”是续写各自精彩的起点。
2021年《一路芳华》入选“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
2021年《一路芳华》入选“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
2021年《营养链》入选“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
2021年《亦苦亦荣》入选“在水之湄·2021国际艺术家邀请展暨在水一方·第11届女水彩画家作品展”
眼睛作为我们观看世界的载体,是我们信任的感知工具。在创作之初,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素材,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从视觉对象中发现其存在的意义。在奔波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曾将自身置于园林、植物园中,感受万物经过时间堆积留下的痕迹,如植物枯萎的纹理,石头里斑驳的痕迹,这些岁月的痕迹安静地矗立在时代的空间里并与现代景观相互映衬,使身处的环境更显静谧。在创作过程中,情绪的起伏会影响作画的情感表现,拉伸的线条与跳脱的点是我绘画过程情绪的变化,不局限于素材的写实性,不沉迷于局部细节的刻画,主观提炼对象的造型、更改色彩的变化、删减复杂的纹理等,在有意打破原有对象的同时寻找整合。自身的感受和情绪是创作的起点,前期素材收集过程中幽静的园林气息及创作过程情绪的起伏这都是创作过程中自我探索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试图营造一个山林间栖隐幽静的氛围,同时希望将自己日常关注的人与自然相融的关怀融入到创作中,让我们日常所熟悉之物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2019年攻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师从李凯煌教授
2021年参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文学硕士(双学位)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专业美术实践
这一系列作品是关于园林、脚手架和木马的混合幻想产物。在我眼中园林是个时空矛盾的混乱空间,置身于该园林中时间仿佛有一瞬间停滞在过去,它精巧的传统建筑结构与繁复密集的脚手架相结合带来一种微妙的感觉,他们如此对立但又彼此联系,我沉醉于这种碰撞交叠感。玩具木马来源于我的童年记忆和生活碎片,它们沉默地巡游在我构建的城市景观中,我也希望借助寓言故事中木马的概念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能表达一种隐藏的危险感。这三种事物之间看上去似乎毫无关联,但非常偶然地在我构建的世界中相联系相汇合。我想创作也是在制造些巧合和机会,创造一些意料之外的相遇机会。
2019年攻读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蔡伟国副教授,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1年作品《节·气》入选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
2021年作品《战疫前线》入选“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
2020年作品《加油!逆行者》入选“大爱无疆 艺路战疫——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9年作品《节·气》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该作以圆明园的历史遗迹为创作素材,以介于具象与非具象之间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希望通过该作能使观者铭记历史,表达对和平、团圆与光明的向往。中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应迈向更广阔的空间,我将历史作为绘画素材,尝试打破历史画的局限性,将历史事件转变为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将其融入现代艺术风格,表现个人艺术审美特征,力争让观者产生共鸣,面对该作引发对圆明园历史悲剧的沉思。
2020年作品《梦廊》、《生命律动》入选广东省玉明美术馆第一届全国九大美院在校大学生优秀作品展
作品《小城事》入选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作品《渔市交易》入选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彩画双年展
作品《渔火之歌》入选“光辉历程 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2021广州美术大展
在创作中对主题的选择主要是围绕着具象事物的,更多对象集中在劳动人民与自然之物,生活中的人、风景、动静物等,感受它们的生命与它们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状态,在其中获取灵感。以概括与装饰的艺术手法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描写劳人民的生活,以渔民为题材的画下《渔火之歌》、《渔市交易》、《假日》、《收螺网的渔妇》、以田间劳作的人民创作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系列》,以日常活动的人们创作了《童年》、《晨间八点》、《一次午后的劳作》等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装饰性的手法,将海、人、渔船等进行概括与与简约化的处理,色彩几乎是通过平涂的方法铺在块面上,再通过组合呈现出丰富性。我在其中调入水彩白色颜料进行色彩饱和度的降低,使得色彩趋向低对比性的协调 ,呈现简洁而宁静的画面感。
2020年 论文《艺术创作空间自由度初探》发表于省级刊物《明月风尚》九月刊
2021年 论文《艺术银行一一中国社会生产力新力军》发表于省级刊物《艺术家》十月刊
我喜欢各种白色的花,欣赏其不张扬、不争艳,无论环境如何都只是单纯的领受而不吶喊。喜欢看白色的花在受光,背光和逆光中任由色斑在花瓣中跳跃,犹如人在生命的舞台中与自己及与他者的舞动;喜欢看花从含苞、绽放、到花落,犹如人生之旅中从出生、成长至衰老的过程。花卉创作的过程令自己去思考大自然与人的关系,思考花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令画面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始终是自己创作的追求。
根据马蒂斯两只眼睛的学说,第一只眼睛只是像照相机般观看和记录事物,另外一只眼睛就是根据内心幻觉去推敲事物。如何用“观看”改变为审美的“心眼”一直成为自己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海宁老师推荐学习常玉作品,透过对常玉极简风格的分析和研究,自己从起初着意对象的具体造型,强调光与影、虚与实的立体透视关系,转向较平面性的抽象概括,从色彩转向色调,从罗列转向提炼,从唯物的写实转向唯心的写意。本人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色彩简化的创作实践——用一或两个色相布局画面,概括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再运用明度的强弱构造成型;形态塑造的创作实践——把对象的形态以夸张的手法达到生动有趣的表现;构图经营的创作实践——画面打破常规的构图取舍,营造联想空间的延伸性。这是自己从写生加法转向海宁老师指导下创作减法的一大突破,是值得喜悦的收获和鼓舞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
相关文章
- 孩子吃的太好了当心这种代谢病找上来!多吃肉不营养反而是毒药
- 小球玫瑰越红越好看小技巧让它红红火火
- 多肉植物中的巨人——猴面包树
- 婆婆把不要的多肉扔到房顶最后被惊艳到了!
- 多肉植物喜欢疏松的土壤能不能只用粘性大的田园土来养殖多肉
- 多肉施肥技巧泥炭养不用肥颗粒养用缓释肥搞清楚再追肥
- 家里有“养不死”的多肉是怎样的体验?这几个品种再生能力太强
- 多肉欣赏韩国多肉植物大展
- 哭笑不得!老师让带多肉3岁萌娃提来一袋猪肉
- 多肉植物石莲锦多肉
- 多肉叶片为啥发软萎缩?山地玫瑰被雨淋到了怎么办?小贱来解答
- 骄傲!我们普陀的援滇干部就是这么能干!
- 云顶之弈:蛮三刀成功晋级T1紫卡三刀流魅力一览无遗
- 几种垂盆多肉挂在窗台边枝条长成瀑布一般惹人喜欢
- 观察多肉植物感想日记6篇
- 花卉种类多价格低!济南这个充满花香的花卉市场你去过吗
- 吉娘娘海边度假好惬意穿泳衣浑身无赘肉生俩娃还是超模身材
- 惊!新鲜牛肉挤出“白虫”
- 秋天养多肉首选这7种太阳一晒就又美又仙便宜又好养
- 分享4种养护虎刺梅的技巧简单实用花开更爆盆